世界各地鮮花贈送的文化歷史

數千年來,鮮花一直是人類文明傳遞情感的信差。它們短暫的美麗、鮮豔的色彩和淡雅的芬芳,使它們成為愛、哀悼、慶祝和敬意的普世像徵。本指南將探索歷史上和不同文化中豐富的送花傳統。

古代文明

古埃及(西元前3000-30年)

古埃及人是最早將花卉融入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的民族之一。蓮花具有神聖的意義,象徵重生和太陽。埃及人精心製作花環和花束,用於宗教儀式、葬禮和慶祝活動。墓葬考古證據表明,花卉是重要的陪葬品,法老王下葬時身邊常伴隨著精心擺放的花朵。藍蓮花尤其珍貴,常出現在藝術作品和象形文字中,象徵創造和神聖的誕生。

古希臘和古羅馬(西元前800年-西元476年)

希臘人和羅馬人將贈送鮮花提升為一種藝術形式。希臘人將特定的花卉與他們的神祇聯繫起來——玫瑰與阿芙洛狄忒有關,水仙花與納西索斯的神話有關,紫羅蘭與珀耳塞福涅有關。他們在慶典上戴著花冠,並在婚禮和節日上撒下花瓣。

羅馬人將這種習俗發揚光大,在公共和私人生活中廣泛運用鮮花。他們在凱旋遊行中拋灑玫瑰花瓣,用精美的花束裝飾宴會桌,甚至用鮮花鋪滿地板,款待重要的賓客。富人們也僱用奴隸在精心設計的花園中種植異國花卉。羅馬人也發展出以鮮花表達愛意的習俗,這項傳統延續了數千年。

亞洲傳統

中國(古代至近代)

中國花卉文化擁有超過三千年的歷史,與哲學、醫學和藝術緊密相連。中國的「花語」根據花朵的特徵和諧音賦予它們特定的意義。牡丹象徵繁榮和榮耀,是婚禮上常見的花卉。菊花代表長壽,常在秋季節慶贈送。梅花在冬季盛開,象徵堅韌和希望。

唐朝(西元618-907年)插花藝術發展成為文人雅士和貴族所推崇的藝術。在節慶期間,尤其是農曆新年,互贈盆栽和鮮花的習俗變得十分普遍,人們常常互贈水仙和金桔以求吉祥如意。

日本:花道與花語葉

日本圍繞著花卉發展出了兩套精妙的體系。插花藝術(花道)與佛教同時興起於西元6世紀。與注重繁複的西方插花藝術不同,花道強調極簡主義、線條以及花材、花莖和花器之間的關係。這些插花作品被視為飽含個人情感的禮物,反映了創作者的心境。

日本的花語「花言」(Hanakotoba)賦予每種花卉特定的意義。櫻花(sakura)象徵著生命的短暫,是春季慶典的核心。菊花備受尊崇,甚至出現在皇室印章上。江戶時代(1603-1868年),送禮場合日益正式,鮮花在表達那些因社會規範而難以啟齒的情感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印度

在印度教傳統中,鮮花是獻給神靈的重要供品。萬壽菊、蓮花和茉莉花被編織成花環(瑪拉),用於寺廟祭祀、婚禮和節日慶典。用花環裝飾貴賓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並延續至今。不同的花卉與不同的神靈相關聯——蓮花與拉克什米女神和薩拉斯瓦蒂女神相關,木槿花與卡莉女神相關。

印度婚禮盛大奢華,鮮花既是裝飾,也具有像徵意義。在交換花環(jaimala)儀式中,新郎新娘互贈花環,象徵彼此的接納。薑黃和萬壽菊因其吉祥寓意,常用於婚前儀式。

中東傳統

波斯(古伊朗)

古波斯人是園藝大師,他們創造了天堂花園的概念——一個種滿鮮花、噴泉和果樹的封閉空間。玫瑰特別受人喜愛,波斯人發展出精湛的玫瑰栽培技術,並提取玫瑰水和玫瑰精油。波斯詩歌中充滿了花卉意象,玫瑰象徵著神聖的愛與美。

鮮花曾是統治者之間互贈的外交禮物,也是表達愛意的象徵。以玫瑰花瓣款待賓客的傳統起源於波斯宮廷,並傳播到整個伊斯蘭世界乃至更遠的地方。

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人發展出一套名為「塞拉姆」(selam)的精妙的「花語」。 18世紀,英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的夫人瑪麗‧沃特利‧蒙塔古(Mary Wortley Montagu)記錄了這套體系,並將其引入歐洲。在「鬱金香時代」(1718-1730年),鬱金香在奧斯曼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義,成為人們痴迷和熱議的對象,類似於荷蘭的「鬱金香狂熱」。

歐洲傳統

中世紀歐洲(5至15世紀)

在中世紀時期,修道院花園不僅保存了各種花卉,也保存了人們對它們藥用價值的了解。花卉被賦予了基督教象徵意義——白百合象徵聖母瑪利亞的純潔,玫瑰象徵著殉道。五朔節的慶祝活動包括製作花冠和贈送野花花束。人們將草藥和鮮花紮成小花束,稱為“tussie-mussies”,既因為它們香氣怡人,也因為人們相信它們具有預防疾病的功效。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1837-1901)

維多利亞時代是西方文化中花語體系發展至巔峰的時期。花語——即花的語言——變得極為繁復,甚至出版了專門的字典來解讀花語。每一種花、每一種顏色,甚至插花的方式都蘊含著特定的意義。一束花可以傳達複雜的情感,而這些情感在嚴格的社會習俗下往往難以啟齒。

玫瑰代表愛意,勿忘我像徵思念,黃色康乃馨則表達失望。送花的方式也至關重要——將花倒置會顛覆其意義。一朵花和一束花所代表的意義截然不同。這種隱晦的表達方式使得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能夠進行秘密的求愛,並表達那些不為人知的情感。

男士們會精心準備花束來追求女士,女士們也會回贈花束。這種習俗非常流行,以至於手套、珠寶和裝飾品上都飾有花卉圖案,只有圈內人才能「解讀」這些圖案的含義。

荷蘭黃金時代(17世紀)

17世紀30年代,荷蘭經歷了“鬱金香狂熱”,鬱金香球莖變得極其珍貴,甚至可以作為貨幣使用。這段時期反映了荷蘭人對園藝和異國花卉的迷戀。當時的荷蘭靜物畫讚美花卉的繁盛,花卉也成為身分的象徵。贈送鬱金香的傳統至今在荷蘭文化中依然盛行。

美洲

前哥倫布時期文明

阿茲特克人種植了大量的花園,裡面鮮花盛開,用於宗教儀式和取悅皇室。萬壽菊(cempasúchil)具有神聖的意義,因為人們相信它們可以引導亡靈。這項傳統在墨西哥的亡靈節慶祝活動中得以延續,人們用萬壽菊鋪成從墓地到祭壇的小路,迎接逝去的親人回家。

印加人也把鮮花用於宗教儀式,特別是獻給太陽神因蒂。北美原住民部落將當地的野花融入儀式中,用於裝飾、醫藥以及在重要的人生事件中發揮象徵作用。

殖民時期與近代美洲

歐洲殖民者將他們的花卉傳統帶到了美洲,並與當地原住民習俗融合。在美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花語在19世紀開始盛行。 20世紀初設立的母親節與康乃馨緊密相連。畢業舞會和畢業典禮也逐漸形成了贈送胸花和花束的傳統。

在拉丁美洲,鮮花在宗教節日、家庭慶典和浪漫求愛中仍然扮演著核心角色。在晚宴、洗禮儀式和探望病人時攜帶鮮花的傳統根深蒂固。

現代全球實踐

婚禮

在各種文化中,婚禮始終是與精美花卉裝飾聯繫最緊密的場合。在西方傳統中,白花象徵純潔;在中國婚禮中,紅花和金花代表吉祥和繁榮;印度婚禮大量使用萬壽菊和玫瑰;而夏威夷婚禮則以雞蛋花花環為特色。

新娘捧花的傳統從古羅馬(新娘攜帶草藥以驅邪避兇)演變為維多利亞時代(根據特定花卉的含義選擇花卉),再到現代(個人喜好往往凌駕於象徵意義之上)。

葬禮和哀悼

在大多數文化中,鮮花都是對逝者的悼念之物。在西方葬禮上,白色鮮花最為常見,象徵和平與純潔。在亞洲文化中,白色和黃色的菊花是傳統的葬禮用花。有些文化,例如印度教傳統,則使用萬壽菊。送花以示哀悼,可以幫助哀悼者在言語無法表達哀思時,傳遞慰問之情。

浪漫與求愛

紅玫瑰已成為浪漫愛情的通用象徵,尤其是在情人節——這個起源於古羅馬、如今已在全球商業化的節日。然而,不同的文化仍然保留著獨特的浪漫獻花傳統。在俄羅斯,贈送黃花往往與不忠和分離聯繫在一起;而在日本,山茶花則代表著愛情和愛慕。

宗教和精神實踐

佛教中,鮮花被用作供品,象徵生命的無常。佛教徒在寺廟和佛龕獻鮮花以示虔誠。基督教中,教堂在復活節常以百合花裝飾,在聖誕節則以一品紅點綴。印度教在日常的祭祀儀式(puja)中也使用鮮花,並向不同的神靈供奉不同的花卉。

當代趨勢

全球花卉產業已將鮮花贈送轉變為全年皆可進行的商業活動。現代花店可以從世界各地採購花卉,讓曾經珍稀的異國花卉觸手可及。然而,這也催生了永續花藝的發展趨勢,並強調使用本地種植的季節性花卉。

社群媒體為送花創造了新的情境,人們將精心佈置的花束拍照上傳到網路上。鮮花訂閱服務每週送達,讓曾經偶爾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變得人人都能擁有。當日送達服務使得臨時送花成為可能,但也有人認為這削弱了傳統送花禮所蘊含的用心。

儘管時代不斷現代化,古老的象徵意義依然流傳。人們仍會根據花語選擇鮮花,尤其是在人生重要時刻。贈送鮮花的行為超越了語言和文化的界限,表達著言語無法盡述的情感。

香港花店小撇步

從古埃及陵墓到現代的Instagram帖子,鮮花始終伴隨著人類的慶祝、哀悼、祭祀和愛情。儘管不同文化和時代的具體習俗千差萬別,但贈送鮮花的衝動源於人類共通的需求——美化環境、緬懷逝者、慶祝喜悅,並透過大自然最短暫的美麗來表達我們最深切的情感。這項傳承數千年的傳統,至今依然生氣勃勃。